11(10)汤用彤:《甲戌(1934)读书札记·关于太平道》,未刊手稿,本文写作时藏北京大学燕南园。
47(46)吴宓:《吴宓日记》第2册,北京:三联书店,1998年,第179页。33胡文辉在《马王堆帛书〈刑德〉乙篇研究》一文中,引述汤用彤函中关于七衡与七舍殊不类之说,34但未作评判。
30这种说法可以揭示早期道教选择壬辰作为终结末世、迎来理想社会的原因。其以十二月、十二支、乾坤六爻,与六刑、六德相配合。《太平经》中的历数概念多是融会了上述两层意思。1945年,《殷历谱》成稿后,董作宾从李庄复制一份寄给任教成都燕京大学的陈寅恪求教,并根据他的反馈意见进行缜密考证和修订,使之更加完善。(夏贺良等主张改元为元将太初,3并增益漏刻,亦与历法有关。
23如今学界已普遍接受了这种看法:《包元太平经》渊源于燕齐海滨地区,其内容逐渐增加而成《太平经》。9(8)汤用彤:《读〈太平经〉书所见》,《汤用彤全集》第5卷,第246-252页。姚兴每于听政之暇,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义,错综名理,治下的长安成为当时教育的重镇。
国子学祭祀孔子,有的地方学校也在学校内图画孔子和弟子的画像,相州刺史李平修饰太学,简试通儒以充博士,选五郡聪敏者以教之,图孔子及七十二子于堂,亲为立赞,将孔子及弟子的肖像画在堂内,此为以后郡国学校建设孔子庙的先声。永熙三年(534年),孝武帝也亲自去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奠仪式。李雄当政时就曾经兴办学校,雄乃兴学校,置史官,进行儒学教育。自诸侯出,盖十世希不失矣。
其举人得递相荐引,广招贤之路。太武帝拓跋焘(408-452)于始光三年(426年)起太学于城东,祀孔子,以颜渊配,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年),攻占鲁郡,派遣使者以太牢祭祀阙里孔子庙。
十六年,更改孔子谥号,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,告谥孔子庙,并亲自到孔子庙祭祀,帝斋中书省,亲拜祭于庙,这是东汉以来北方第一位皇帝亲自祭祀孔子。推行均田制,征收租调。永兴元年(357年)即位后即立学校,不久又广修学宫,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,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,其学为通儒、才堪干事、清修廉直、孝弟力田者皆旌表之,敦促太子、公侯官僚子弟就学受业,甚至还选择后宫敏慧的宦官、女仆随博士学习。他还雅好文籍,勤于讲授,学徒甚盛,至千余人,可以说是历史上学生最多的国王。
皇帝祭祀孔子成为北魏的传统,正光元年(520年)孝明帝为祭祀专门下诏,建国纬民,礼教为本,尊师崇道,兹典自昔。姚兴还令郡国每岁举荐贤才令郡国各岁贡清行孝廉一人。实行三长制,定民户籍。天兴四年,拓跋珪首先祭祀孔子,命乐师入学习舞,释菜于先圣先师。
鲜卑人原起东北西部,以后逐渐西迁,雄踞漠北,三国时木延助魏征伐高句丽有功被封为左贤王,迁入辽西北及内蒙中东部,于是渐慕诸夏之风,世奉中国。学生1500人,远远多于当时的东晋王朝。
巴氐人原在川东,汉末北迁汉中,曹操将其西迁至甘肃东部。《晋书》评论石勒说:跨蹑(nie)燕赵,并吞韩魏,杖奇才而窃徽号,拥旧都而抗王师。
《晋书》对姚兴多加称赞,子略尅摧勍(qing)敌,荷成先构,虚襟访道,侧席求贤,敦友悌以睦其亲,明赏罚以临其下,英髦尽节,爪牙毕命。在位时大力支持儒学教育,天水姜龛、东平淳于歧、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,经明行修,各门徒数百,教授长安,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。他每月一次亲临太学考试学生,考诸生经义,优劣品而第之,一次就选拔重用了83名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。其子慕容皝(297-348)为世子时就接受儒学教育,尚经学,善天文。以河东裴嶷、代郡鲁昌、北平阳耽为谋主,北海逢羡、广平游邃、北平西方虔、渤海封抽、西河宋奭、河东裴开为股肱,渤海封弈、平原宋该、安定皇甫岌、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,会稽朱左车、太山胡毋翼、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,平原刘赞儒学该通,引为东庠祭酒,其世子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。取汾绛,陷许洛,款僭燕而藩伪蜀,夷陇右而静河西,俗阜年丰,远安迩辑,虽楚庄秦穆何以加焉。
苻坚当政时,人思劝励,号称多士,所以《晋书》说自永嘉之乱,庠序无闻,及坚之僭,颇留心儒学。可敕有司,依汉魏旧章营缮国学。
李特之弟李庠少好学,元康四年(294年)被举孝廉,以后又以善骑射举良将,均辞不就,最后因才兼文武被强举秀异。初期其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,进行了一系列改革。
五子慕容垂(326-396)重建后燕,他虽然少好畋游,但文化水准并不低。至于慕二仪之德,继三光之容的解释,其实是进入中原后进一步汉化后的对自己的美化。
文化认同,血缘归宗,政治上、生活上就开始汉化。北魏以黄帝为始祖,从土德,数用五,服色尚黄,经常遣官祭祀黄帝陵庙。孔子曰:‘不学礼,无以立,宜建学校,开庠序,选耆德硕儒以教胄子,秃发利鹿孤接受了史暠的建议,于是以田玄冲、赵诞为博士、祭酒以教胄子,对贵族子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。孝文帝还亲临阙里孔子庙祭祀,太和十九年四月庚申行幸鲁城,亲祠孔子庙,同时还诏兖州为孔子起园柏,修饰坟垅,更建碑铭,褒扬圣德。
他说: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匈奴人刘渊是冒顿之后,因为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时曾将宗亲之女以公主名义嫁与冒顿,所以就冒姓刘氏。
学习汉族文化,开展儒家思想教育,少数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文化,而且也逐渐接受了儒家的理念。前燕奠基者慕容廆(269-333)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他曾经说:狱者,人命之所悬,不可以不慎。
道武帝拓跋珪(371-409)始建都邑,便以经术为先,立太学,置五经博士,生员千有余人,天兴元年(398年)迁都平城,第二年就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,增国子、太学生员三千人,设置五经群书博士,同时将国子学、太学学生增加到三千人,四年开始祭祀孔子,此外还集博士、儒生比众经文字,义类相从,凡四万余字,号曰‘众文经,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。经孟子的提倡,公羊高的阐发,特别是董仲舒的宣扬,从西汉起,大一统就成为历代王朝奉行的理念,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以大一统相号召。
华夏自古就有天下一统的观念,《诗经》就有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北魏时,京师有国子学,州郡有太学,有的县乡也设立学校。慕容皝少子慕容德(336-405)重建南燕,称帝后席未暇暖便设置学官,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。正始元年(504年),宣武帝下诏修建国学,自皇基徙构,光宅中区,军国务殷,未遑经建,靖言思之,有惭古烈。
孝文帝亲政后,继续汉化改革。太武帝拓跋焘始光三年(426年)起太学于城东,祀孔子,以颜渊配,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年),攻占鲁郡,派遣使者以太牢祭祀阙里孔子庙。
鲜卑贵族慕容姓氏就是慕华夏之风的结果。将鲜卑姓改为汉姓,带头将皇室拓跋氏改为元姓,在鲜卑族中推广门阀制度。
就连降城陷垒,不复断别善恶,坑斩士女,尠有遗类、杀人不眨眼的石虎(295-349)也知道尊师重教,即位后不久,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。石勒初置大、小学博士,国子学并没有博士,石虎也令国子学增置博士和助教。